□錢夙偉
  6月11日,南京D5線公交司機葛禮正行車途中看到老人跌倒,立即停車扶起老人並聯繫其家人,葛禮正的行為得到很多市民的贊揚,但他事後坦言,扶還是不扶,當時也糾結過。記者瞭解到,其實同一天,南京公交83路司機徐連林也遇到類似的事,但扶起老人後的遭遇卻大相徑庭,老人坐到公交車前不肯起來了。幸得多位好心乘客陪著他去派出所證清白。(6月15日《揚子晚報》)
  說起11日下午5點半發生的事,徐連林至今還有些心有餘悸,當時,老人存心訛人,而不少乘客對著徐連林怒吼:“你這一多事,耽誤我們多少時間!”“現在怎麼辦?人家賴你,我們跟著遭殃!”做好事卻反而“攤上大事了”,未免讓人寒心。
  實際上,做好事反惹來一身麻煩,從南京彭宇案肇始,已經有太多的“前車之鑒”,不敢伸手幫助跌倒老人的新聞也屢見報端。這並非不可理解,見義勇為、助人為樂固然是一種美德,但做完好事卻當被告,無疑是美德的不能承受之重。而因為遭遇訛人,從此對任何人都不敢相信、對任何人都不施以援手,從此不做好事,也必將形成社會風氣的惡性循環。
  應該說,訛人的老人只是個別,但“扶還是不扶”?已經成為社會難點。當然,扶依然是許多人的選擇,否則終究良心不安,但其中也有更多的人首先確保自己的“安全”,否則寧使不做好事。而這既是對公序良俗的衝擊,也是整個社會的危機,最終,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將為此付出代價,今天或許是跌倒的老人,明天也可能輪到自己。
  也因此,冒著被訛的風險而停車的徐連林尤其令人尊敬。但另一方面,保證他的不被訛,也是社會的義務和責任。讓人欣慰的是,報警之後,車上的乘客該下車的下車了,該換乘的換乘同線路車走了。“讓徐連林沒想到的是,有七八位乘客竟然留了下來,他們都坐在車上,生怕老太訛上司機,說要等警察來了,一起去派出所作證。”
  徐連林的扶人固然讓人感動,但這七八位留下來作證的乘客同樣讓人感動,顯然,這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呵護,是對好人的保護,在他們身上,體現了可貴的公民意識。而這與徐連林的扶人一樣,也是一種正能量,無疑,於促進社會風氣好轉,既需要徐連林的扶人,同樣需要的是乘客的留下作證。
  @京華時報:《設定死亡人數不如嚴厲追責事故》: 河南近日發文要求,“今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1098人以下”。事實上,類似數字化管理、硬指標,反而能在實踐中起到硬約束作用。我們沒必要計較於這種死亡的具體數字下降規定,而應該盯緊每一起事故背後的人禍,盯緊有沒有嚴厲追責。
  @北京青年報:《官員“痛哭”不能代替決策問責追究》:廣西田陽縣近日召開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,縣委副書記黃秋幸作自我批評時,為自己負責的一項民心工程變成“傷心工程”、“民怨工程”而痛哭道歉。官員盲目決策而無需擔責,決策失誤導致重大損失卻無從追究,這種困境讓我們更加迫切地認識到,建立健全重大決策失誤問責追究制度,已是刻不容緩。
  @南方都市報:《我們都是偽球迷》:你只有放下身段,承認並選擇成為一名偽球迷,才有可能在胡言亂語中享受單純的快樂,也才不會被狂歡的群體拋棄。  (原標題:留下作證“防訛”也是正能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x79txynw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